杨起(1919年5月17日—2010年11月21日),山东蓬莱人,
煤地质学家、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煤地质学教育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人物生平
1919年5月17日,杨起出生于山东蓬莱人,杨起的父亲
杨振声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著名的
文学家、教育家、白话文的大力倡导者,杨起的中小学是在青岛和北平完成的。
1938年,南京失守,临时大学只好迁往昆明,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杨起参加湘、黔、滇旅行团,跋山涉水步行3000多里到达昆明,经考试后正式成为西南联大的学生,但此时已不可能学造船,在父亲挚友李四光的影响下,改学地质。
1943年6月,毕业于昆明
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理科研究所地质学部研究生。
1944年,在读研究生时,参加新疆地质调查所的筹建,成为中国早期涉足
准噶尔盆地的地质研究者之一。经过艰苦的工作,他获得的八道湾矿区煤系地层、构造和含煤性等有价值的地质资料及地质分析,为新中国成立后
乌鲁木齐煤田的进一步开发起了重要作用。
1946年5月,研究生毕业,留北京大学地质系任
助教,后晋升为
讲师。
1952年,参加北京地质学院建院并任教,创建了中国高校第一个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
1979年,在加拿大国际长远能源会议上即席发言,纠正了联合国一位能源专家关于中国煤炭储量、产量等的错误提法。该专家还搞两个中国,杨起发现在他的文字报告中把
台湾称为国家,经抗议后,大会秘书长为此道了歉。
1980年,在
捷克斯洛伐克召开的第33届国际煤岩学年会上宣读的煤变质论文,受到与会者的重视。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0年11月21日20时43分,在
北京逝世,享年91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从事煤地质和煤层气地质研究。1952年在北京地质学院负责创建中国第一个煤田地质专业。对中国华北晚古生代聚煤作用与富煤带形成的地质因素,对闽、粤、湘、赣4省的聚煤条件和煤资源勘查研究方向,煤中有害物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煤层气成藏机理,与课题组对以禹县为代表的南华北晚古生代煤系的沉积体系、聚煤模式和聚煤规律等提出新的见解。提出“中国煤的多阶段变质演化与多热源叠加变质作用”,解决了“中国煤级偏高”的难题,并阐明了我国赋存多煤类的成因与煤级的分布规律其指导在经受叠加区域岩浆热变质煤田中寻找煤层气富集高渗区,已在几个煤田得到验证。从多方面总结了我国煤田地质特点,对形成和发展我国煤田地质学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1:杨起主编,
煤田地质学,中国工业出版社,1962。
2:杨起主编,
中国煤田地质学,上册,1979;下册,1980,煤炭工业出版社。
3:Yang Qi,Ren Deyi,Pan Zhigui,The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n the Metamorphism of Chinese Coal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1982(2)。
4:杨起、李宝芳、李祯、徐嘉谟、王洪林,河南禹县煤田晚古生代煤系的沉积模式和聚煤特征,地球科学,1982,(3)。
5:Yang Qi,Li Baofang,Li Zhen,Fu Zeming,Lei Shitai,the Depositional Models and Coalform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te Paleozoic Coal Measures in Yuxian,Hunan,Compte Rendu du XIIC,vol3,Madrid,1985。
6:杨起、潘治贵、翁成敏、苏玉春、汪正平,华北石炭二叠纪煤变质特征与地质因素探讨,地质出版社,1988。
7:杨起主编,
河南禹县晚古生代煤系沉积环境与聚煤特征,地质出版社,1987。
8:杨起主编,煤地质学进展,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9:杨起、潘治贵、翁成敏、苏玉春、汪正平,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及其对我国煤质的影响,现代地质,1987,1(1)。
10:杨起,中国煤变质研究,地球科学,1989,14(4)。
11:杨起、潘治贵、翁成敏、苏玉春、汪正平,华北晚古生代煤变质演化及煤质预测,现代地质,1989,3(1)。
12:Yang Qi,Pan Zhigui,Weng Chengmin,Su Yuchun and Wang Zhenping,Metamorphic Evolution of Late Paleozoic Coal in North China with Prediction of Coal Properties,Onzieme Congres International de Stratigraphic et de Geologic du Carbonifire,Beijing,1987,Conpte Rendu,Tome 5,Nanjing China,1989。
13:杨起,煤变质作用研究,现代地质,1992,6(4)。
14:杨起,煤地质学的回顾与主要进展,中国地质学科发展的回顾-孙云铸教授百年诞辰纪念,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5。
15:杨起主编,
中国煤变质作用,煤炭工业出版社,1996。
16:杨起,中国煤的多阶段变质演化与多热源叠加变质,中国科学技术文库·院士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
17:杨起,中国的煤炭资源,共同走向科学-百名院士科技系列报告集(上,新华出版社,1997。
18:Yang Qi,Wu Chonglong,Tang Dazhen,Kang Xidong and Liu Dameng,Multistage Metamorphic Evolution and Superimposed Metamorphism through Multithermo Sources in Chinese Coal,Geology of Fossil Fuels Coal,edited by Yang Qi,Proceeding Volume 18 Part B of the 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VSP,The Netherlands,1997。
19:Yang Qi,Editor of “Geology of Fossil Fuels Coal”,Proceeding Volume 18 Part B of 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VSP,The Netherlands,1997。
20:Yang Qi,Coal Resources of China,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1998,12(4)。
21:杨起,中国煤地质学五十年的回顾与进展,中国地质科学五十年,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
22:杨起,中国煤的叠加变质作用,地学前缘,第六卷增刊,1999。
23:杨起、汤达祯,中国煤变质作用对煤含气量和渗透率的影响,地球科学,2000,23(3)。
24:杨起、汤达祯,对华北煤层气勘探选区的几点看法,国土资源科技发展,2000,(3)。
人才培养
杨起于北京地质学院建院之始负责创建中国第一个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与中青年教师一起培养出包括
博士、
硕士在内的近千名煤田地质专业人才,他们大多已成为教学、科研、生产方面的骨干,为煤田地质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带领年轻的教师培养出上千名煤田地质专业人才,指导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数十人。许多学生成为煤田地质战线上的学术带头人或领导,有些学生已成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院士。
荣誉表彰
何梁何利奖 (获奖)
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 (获奖)
出版图书
社会任职
杨起他先后任过地质学院教研室主任、研究室主任、系副主任;
中国煤炭学会理事和名誉理事;中国地质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和名誉主任;中国煤岩学组副组长、组长;第10届、第11届国际石炭纪地层与地质大会和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经济地质学科组和化石燃料地质-煤学科组的执行主席;国际地质合作计划(IGCP)166项国内组长。
1952-1978年任
北京地质学院、
武汉地质学院副教授。
1978年至2010年11月,任武汉地质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
人物评价
杨起是新中国煤地质学和煤地质学教育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长期致力于中国地质基础学科和煤田地质学、煤岩学、煤地球化学、煤层气地质学等教学和科研工作,在煤地质学多个领域取得开创性的成果,培养了大批品学兼优的地质骨干,为新中国煤田地质教育和科研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光明日报评)
杨起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煤田地质专业人才;一直注重教学与科研工作相结合,研究方向涉及煤岩学、煤系沉积环境、生物地质层、煤变质作用、煤种有害物质及对环境的影响和煤层气地质研究,从多方面总结了中国煤田地质的特点,对煤田地质事业发展和地质理论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所提出的中国煤的多阶段演化和多热源叠加变质理论解决了‘中国煤级偏高’的难题,对中国煤田预测、沉积盆地有机质热演化、煤层气远区评价、煤成烃生成与赋存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您在事业上的执著追求,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永远是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榜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
路甬祥评)
杨起作为中国煤地质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作出的重要贡献,及其治学处世中体现出的大家风范和高尚精神。(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
汪民评)
对
煤变质作用的热源研究涉及
软流层的,就我所知你是第一人。(法国煤岩学家保罗·罗伯特评)
杨起在奠定学科基础、服务国家能源需求、治学育人等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家
刘光鼎评)